close

  本報記者 周月桂
  吳曉波廖廠長見面會後,尋找“廖廠長”的故事在高潮中接近尾聲。
  然而,關於理想與情懷,一些疑問仍盤旋在記者心中:廖廠長的理想是什麼,怎麼形成的,他為什麼想翻譯馬克斯·韋伯?25年過去,廖廠長怎樣安放自己的理想?
  他的理想還好嗎?
  10月28日,記者再次專訪“廖廠長”廖群洪。
  “讀書人”的使命:為中華之崛起
  廖廠長出生在漣源。湘人崇文,小時候廖廠長的理想就是做個“讀書人”。
  廖廠長外公家中藏書頗豐,以儒家傳統文化書籍為主。在外公的藏書里,幼年的廖廠長牢牢記住了 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和“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濟天下”的人生箴言。
  父親是個農村黨員幹部,常常戴斗笠、穿草鞋走家串戶。有時候在別人家裡吃了一頓飯,村民不要錢,父親就將一毛二分錢、三兩糧票給人家。後來,父親離開了原來工作的地方,當地的農民還常常跑到他家裡來,送一袋紅薯或者蘿蔔,別無所求,只為表達親情。在父親的言傳身教里,廖廠長學到的是責任。
  上世紀80年代初,廖廠長正在上大學。廖廠長覺得那是一個把個人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時代。他認為:“知識分子是有歷史使命的,應該站在人類文明的最前沿,為民族的重新崛起和中華文明的復興不斷探索。”
  讀書影響他,用實業改變中國
  1980年代,解放思想的思潮在中國澎湃。不斷受到洗禮的廖廠長,思想漸漸成形。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常常聚在一起,暢談中國的現狀,思考自己的使命。
  在中南礦冶學院(中南大學前身)圖書館2樓,廖廠長讀了很多書,其中對他影響大的一本為《肯尼迪評傳》。
  書里寫道,只有動用最多的社會資源,才能作出最大的貢獻。要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,無非是兩個途徑,一是成為資本家,二是謀求社會公職,你的位置越高,你能貢獻的就越多。
  “這本書讓我有了用實業創造更大價值、更好回報社會的想法。”用實業改變中國,理想的種子從此時開始播下。
  1982年大學畢業後,廖廠長被分配到陝西一個軍工廠。在這裡他接觸到了馬克斯·韋伯的《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》。
  “我們過去聽得最多的是‘資本來到世間,從頭到腳,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’,但在韋伯看來,資本勤勉刻苦獲取利潤,把創造財富視為一樁嚴肅事業。韋伯認為,賺錢的美德是出於職業責任的,而不是物質享受的。”廖廠長再次受到震撼。翻譯《馬克斯·韋伯全集》,為剛剛興起的改革提供更多思想動力,這也成為廖廠長的一個夢想。
  創造財富,是為了承擔更多社會責任
  1988年,廖廠長開始在婁底創業,主業是組裝水泥包裝袋的設備,他很快成為當地的“萬元戶”。
  當他看到吳曉波等想去南方考察的消息後,通過一位在復旦大學上研究生的同學核實了消息,便給他們匯去了7000元錢。
  1989年春天,當吳曉波在婁底見到廖廠長時,看到的是“一家只有二十來個工人的私營小廠”。
  事實上,廖廠長的工廠規模比吳曉波看到的要大,因為他最早在婁底開始了“服務外包”,那年廠里收到了不少訂單, 工廠忙不贏就把部分生產組裝業務分給了四五個企業。
  “7000元不至於對工廠造成很大的困擾,但對我也是個不小的數目,當時我的月工資只有200元,”廖廠長說:“不過,這個錢是用在了正事上,不是玩掉了揮霍掉了。賺錢是為了什麼,創造財富是為了什麼,就是為了承擔更多社會責任。”
  他也不認為那是一種捐助,他覺得就是與四個大學生一起去做了一件早就想做的事。
  人生洪流中,對理想的艱難堅持
  一如上世紀80年代的許多創業者一樣,廖廠長嘗遍了改革的艱難,實業報國的道路走得並不順利。
  廖廠長的生意在1989年的秋天開始崩盤,那些春天的訂單最終都未能變現,工廠因此欠下30萬元的債務。廖廠長賣掉廠房抵債,還掉了債務,為工人發放遣散費。隔年,用從丈母娘那裡借來的2000元租了門面,賣起了液化氣,沒過多久又去江蘇開發推廣魚藥,到廣州做進出口貿易。1997年回長沙做計算機網絡工程,也是慘淡收場。
  廖廠長後在雨花區機電市場擺攤賣電機,電機內芯堅持用銅為原材料,可是隔壁的店子卻用鋁,鋁成本低,每台價格要便宜300元,利潤空間更大。採購的人不僅拿到便宜的機芯,還可以收取提成,鋁芯容易壞,壞了維修或重買,又可以賺一筆,買賣雙方配合默契,很快就把廖廠長的店子擠垮了。
  “創辦計算機網絡公司,數百萬的投資,產品本身卻不是最重要的,而是各種公關……這些我都不想再說了,不想再把結了繭的傷口扒開。”廖廠長有些激動。
  他總結創業屢次失敗的原因,一是企業生存環境不好,另一個是賦予了企業太多理想色彩。在他的觀念里,辦企業賺錢很重要,但更為重要的是為社會作貢獻,有擔當,他總是想要把企業辦成學校、培訓機構甚至慈善機構,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,幫助更多的人,而這也成為初創企業難以承受的重負。
  逐利世界里,那些“有意義”的事
  在坎坷的經歷里,在逐利的市場中,理想何處安身?25年裡,廖廠長總希望能找到所做事情的社會價值。
  2007年,廖廠長受邀開發紅星日用品城,這是他第一次給人“打工”。妻子很不解:“梁穩根請你都不去,這麼個爛攤子你竟然會接。”
  廖廠長介入之前,紅星日用品城有2000多個商戶,產權分散,開發商與業主常常大打出手。 “要盤活這個商圈難度相當大,但是很有意義,我想幫幫那些商戶。”接下來的幾年裡,他奔走在2000多個商戶之間協調聯絡,引進了紅星美凱龍,盤活了紅星商圈。過度的勞累,讓他的心臟做了三次搭橋手術。但他一直以此事為傲,他覺得自己做了一件“有意義”的事。
  廖廠長認為跟理想最相關的事,是正在籌劃的茶油生產企業,他認為這關係到國家的糧油安全,也關係到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問題,以及解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。“這真是很有意義的事,我還希望借助曉波的力量,將這件事做大,讓他也做一回我的‘廖廠長’。”
  當然還有正在籌劃的吳曉波廖廠長青年創業基金,廖廠長希望這是一個可以長期做下去不斷發展的基金,在基金會支持下創業成功的企業,繼續支持新的創業者,把這種公益情懷一直傳遞下去、延伸下去。
  廖廠長,依舊是那個有著理想光亮的青年
  今年9月,廖廠長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吳曉波的《只有廖廠長例外》,“還沒有看完就已經不能自已,似乎瞬間回到了上世紀那個理想燃燒的年代”。
  隔了四分之一個世紀,像與年輕的自己握手,所有的青春記憶、理想情懷,又都鮮活如初。那些黃金般燦爛的歲月,又回來了。
  “理想一直在我心裡,在骨子裡,做透析都透不出去。”廖廠長說。
  25年後,經歷那麼多挫折和失落,廖廠長沒有變成一個我們所見慣的疲憊麻木的中年人,而依舊是那個有著理想光亮的青年。
  羅曼·羅蘭說,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,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。
  廖廠長,平凡生活中,心中依然滿懷著理想。  (原標題:廖廠長,你的理想還好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78twhst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